陈援朝 号茗缘,河南汝南人,一九五一年生,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书法专业,国家一级书法师、中国书画家杂志社广东创作基地总编、广东云山书画院院长。以汉魏碑刻的雄强古朴为本色,融合唐宋时代儒雅洒脱、随意赋形的文人书风,探讨个人艺术风格、遍临诸贴,真行隶草皆能,尤以行草见长。多次斩获全国书法展活动奖项。
“挥毫落纸如云烟”
我自幼酷爱书法,孩提时,家境不丰,学书皆不可能。“风暴”岁月给我带来了“习书”的机会,整天跟着老师写大字报,尽管毛笔字还不成形,但毕竟有了练字的机会。从军后在连队我便成了为数不多的“书法家”,出墙报、黑板报、专栏都有我的份,自然也就多了练字的契机,书体讲究暂且谈不上,充其量字写得好看一些罢了。至于拜师、临帖都是梦中之事,部队生活的紧张忙碌自不必说,单凭环境和经济条件也绝不允许。转业地方工作后,当了个“七品官”,里外不少忙活,“习书”也没能提到日程上。岁月流逝了,基本功仍停留在写大字报、出黑板报时期的水平上,遑论书法艺术了。
老师评价我“很敢写”
2009年我已接近退休的年龄,那时我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退休后干些什么?深思熟虑后,我决定从我最感兴趣、最喜爱的事入手。“一不做二不休”,决定了就立即行动。于是,我向组织递交了提前退休的报告,批准后我便踏上了学习书法之路。拜师、临摹碑帖,从打基础、练基本功开始,重新当起了小学生。全国行书兰亭奖一等奖获得者王忠勇便是我的书法恩师。记得初次与王老师见面时,心里突突直跳。我拿了几幅作品作为“试卷”让王老师评判,看后王老师不假思索地说了一句让人难以理解的话:“很敢写。”弦外之音,我自揣明了,庆幸的是王老师还是“收留”了我,规范的习书艺术由此开始。
开弓没有回头箭,“立下凌云志,就要敢翱翔”,学习书法之难远远超出我的预想,诚然,光凭热情远不足矣,还需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付出,其中的韧劲和耐心最为重要。有阵子,我最惧怕的是老师点评作业,因为基础差,老师点评作业时会找出很多问题,讲得多了面子上或多或少有些挂不住,有时老师在作业讲评时虽然没点我的名,但我也知道是自己的问题,脸就不由发热。后来,我暗自告诫自己,“羞愧不如面对”,正视问题、解决问题才能进步。于是,我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矩:少说话、多思考、勤练习。
每天坚持习书少则2小时,多则7小时
为了充实自己,2011年至2013年我报读中书协在北京举办的四至六期书法培训并获结业。七年来,我勤学苦练,敢于实践,每天坚持少则2小时多则7小时的习书时间,严寒酷暑,从不懈怠。在习书的过程中,还得到钟志武老师、崔仁辉老师等名家的悉心指导,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中国书画家杂志社社长史家治先生的大力扶持和引领,是我的书法艺术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。
“功夫不负有心人”,付出与收获总是成正比的。十年来,我获得大大小小奖项也不少,成绩使我看到了黑暗中的方向、困难时的力量、错误中的收获、挫折中的希望,更加有信心、有决心将书法之路走到底。书法艺术只有坚持走人情、人性和自然美的路子才有出路。
这只是学书路上迈出的第一步,今后的路子还很长,要想攀登书法艺术的高峰,还需要坚强的意志、百倍的信心、十足的力量。不管何时,我都必须虚心向书法求知,向名家取经,认真学习刻苦钻研,不断总结书法的经验,把自己的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。
“朝书暮画,斯如骑战马”,那是古人情怀,之于我,学习书法不仅仅能提高人的书法艺术水平,而且能磨练人的意志,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,培养人吃苦耐劳的精神,扩大社会关系和知识视野,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。不敢效仿张旭,倒羡慕其“挥毫落纸如云烟”,洒脱、淡泊、自在,此乃书法艺术也,亦书法人生也。
几年来,我临了许多名家的碑帖,诸如王羲之的十七帖、尺牍,王献之的保母帖,怀素的自叙贴,小草千字文,张旭的古诗四帖,孙过庭的书谱,米芾、黄庭坚等名家的精选作品。有时还把几位名家的作品摊在面前观察、对比、思考,找出带规律性的书法艺术真谛。看得多了,体悟有了,积淀也厚了,面对老师所指出的问题也能有分析性地领会了。习书至今,不敢自诩我的书法艺术水准有多高,但可以说我的书法能与古人接轨且有创意,“谁知洛阳杨风子,下笔便到乌丝栏。”